全屏 德格县街道地图 德格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四川省地图甘孜德格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甘孜地图 辖区: 【康定地图 | 雅江地图 | 巴塘地图 | 德格地图 | 丹巴地图 | 乡城地图 | 泸定地图 | 炉霍地图 | 道孚地图 | 石渠地图 | 得荣地图 | 九龙地图 | 白玉地图 | 稻城地图 | 甘孜地图 | 理塘地图 | 色达地图 | 新龙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四川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德格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 -99 °41′,北纬31°24′-32°43 ′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隔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1955.55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为更庆镇。

中文名称: 德格县
外文名称: Dege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
下辖地区: 更庆镇,达马乡,普马乡
政府驻地: 更庆镇
电话区号: 0836
邮政区码: 627250
地理位置: 北纬31°24′,东经98°12′
面积: 11031平方公里
人口: 7万人(2007年)
著名景点: 格萨尔王神庙,德格印经院,多瀑沟自然保护区

目录

基本概况
人口民族
自然资源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县名来历
自然环境
经济资源
文教卫生
地方特产
旅游资源
  1. 格萨尔王故里——阿须草原
  2. 德格藏传佛教文化
  3. 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
  4. 新路海雀儿山
  5. 德格藏医药
  6. 多瀑沟古韵
  7. 甲察城堡遗址
  8. 错阿乡错通遗迹
  9. 茶马古道
  10. 德格县龚垭乡春秋时期石棺墓群景观
  11. “睡佛”及“一线天”景观
  12. 川藏要塞第一关——金沙江岗拖大桥
  13. 岭·格萨尔王故都森周达则宗
  14. 德格八邦寺
  

基本概况

  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最高点为绒麦峨扎山峰,海拔6168米;最低点是和白玉县交界处的丁都桥麦曲河口,海拔2980米,全县相对高度3188米,全境以雀儿山为标致,将全县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份。东北部高,总面积为7410平方公里,河谷宽扩平坦,土壤肥沃,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总面积为4545.55平方公里,为河谷深切,地势高差悬殊较大,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有冰川30多条,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河流以雀儿山为分水岭,形成东部的雅砻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雅砻江水系的巴曲、玉曲等到12条支流和金沙江水系的色曲,麦曲等等5条支流。县境内陆干燥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多年平均降雨611.7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年均日照2051小时,无霜期均为83天。[1]

人口民族

  
德格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截至2003年,全县辖五个工委,25个乡(镇),114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64684人。其中藏族占97.9%,汉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等人占总人口的2.1%。系藏民族聚居的偏远、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1]

自然资源

  
德格县(1张)
境内出露的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总厚度约9600至于1200米厚,地下矿藏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浆活动、沉积环境、风化淋滤等条件的影响,现已探明有经济值的矿藏20多种,形成固定矿点头36处,温泉源17处,主要矿有:铜、铅、锌,镍、金、银等。全县水能资源丰富,金沙江和雅砻江水系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0.9万千瓦.
  全县山多地少,经济以牧业为主,现已开发农业用地有9.21万亩,占总面积的0.51%;牧业用地915.6万亩;占总面积的51.06%;林业用地315.65万亩,占总面的重7.6%;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86.6l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516.1万立方米,树种以杉木为主,间以柏树、白桦。林间草地多熊、豹、白唇鹿、獐、旱獭、白马鸡,贝母鸡等珍贵的动物资源,出产960多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以“八邦虫草”,“玉隆大黄”享誉中内处。
  复杂的地质地层构造运动,形成境内多处奇险景区,冰川掘蚀形成的新路海、木日错高原湖泊,河流深切形的“一线天”;四季冰封的绒麦峨扎雪峰和大小冰川,水草肥美的雀儿山东部草原和分布在全县各地的十多处温泉,都有极有开发利用价值。境内民族特色浓厚的藏族民居,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全国最大藏传佛教印经院——德格印经院;藏传佛教噶举派名寺八邦寺、仲萨寺和萨伽派的更庆寺、满金寺,格鲁派的然更沙寺,均是历史悠久,风格各异,在整个藏区都是具有较高景响的名胜古迹。可说是藏文化的一颗明珠。 [1]

建置沿革

  古为“董族”地。西汉为“动黏”地。隋唐之初分属白兰和附国。唐贞观十二年(638),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俄反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怵甘行都指挥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林葱安抚司、德尔格忒安抚司;雍正十年(1732),升德尔格忒安抚司为宣慰司。宣统元年(1909)置德化州。民国2年(1913)年为藏军所据,改设“德西”。民国21年(1932),恢复德格县,隶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划入德格2个区、8个乡。1990年全县辖6区、26乡、1镇。县治更庆镇,距州府康定587公里,离省会成都953公里。[2]

行政区划

  2000年,德格县辖1个镇、25个乡:更庆镇、达马乡、普马乡、岳巴乡、八邦乡、龚垭乡、白垭乡、汪布顶乡、柯洛洞乡、卡松渡乡、俄南乡、竹庆乡、俄支乡、马尼干戈乡、玉隆乡、错阿乡、中扎柯乡、上然姑乡、窝公乡、温拖乡、年古乡、浪多乡、阿须乡、打滚乡、亚丁乡、所巴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3989人,其中: 更庆镇 7318 达马乡 1784 普马乡 1882 岳巴乡 1677 八邦乡 2297 一龚垭乡 3492 白垭乡 1982 汪布顶乡 1992 柯洛洞乡 3357 卡松渡乡 1041 俄南乡 1250 竹庆乡 4505 俄支乡 2809 马尼干戈乡 2544 玉隆乡 1785 错阿乡 1596 中扎科乡 3898 上然姑乡 1757 窝公乡 1621 温拖乡 2760 年古乡 2738 浪多乡 2712 阿须乡 2069 打滚乡 1741 亚丁乡 2128 所巴乡 1254 
  2004年,德格县辖1个镇(更庆)、25个乡(达马、普马、岳巴、八邦、龚垭、白垭、俄南、竹庆、俄支、玉隆、错阿、窝公、温拖、年古、浪多、阿须、打滚、亚丁、所巴、中扎柯、上然姑、汪布顶、柯洛洞、卡松渡、马尼干戈)。[3]

县名来历

  元初,萨迦派第一代祖师、第一代萨迦法王八思巴,途经德格,将德格第二十九代四郎仁钦,选定为“色班”(法王膳食堪布),称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质和福份,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从此,四郎仁钦即以“德格”作为家族名,地名随家族名称为德格,亦为县名。(四部指法、财、欲、解脱。十善指近牧、远牧善草、建房、耕种善土、饮用、灌溉善水、砌墙、制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2]

自然环境

   自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解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河谷宽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悬殊,为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现代冰川发育,有冰川30余条,高山湖泊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2.8℃,7月均温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无霜期83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2]

经济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20余种、矿点36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镍、锡、钨、金、银等。有森林面积86.61万亩,活立木蓄积是1516万立方米,有杉、柏、桦等树。林间草地多熊、豹、白唇鹿、獐、盘羊、猞猁、旱獭、白马鸡、贝母鸡等动物资源。出产960余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尤以“八乌虫草”、“玉隆大黄”著名。经济以牧为主,有牧业用地929.84万亩。1990年有和类牲畜牧业4290头(只),产肉2292吨、奶9103吨、羊毛34吨、牦牛毛51吨、牛绒38吨,产值175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 同)。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7192吨,农业总产值2801万元。农牧民人平纯收入527元。工业基础薄弱,现有工业企业7个,包括电力、汽车运输、印刷等,工业总产值392万元。川藏公路(国道317线)东西横穿县境。有省道马(马尼干戈)石(石渠)公路,经县境东部1区3乡。有区乡公路6条,林区公路8条,总长275公里。有邮电局(所)9处,邮路长694公里,设电话线条10条,电报电路3路,电话交换机165部,农村投递路线长453公里。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服务网点206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78万元。国营商业商品纯购进总额314万元,纯销售总额985万元。[2]

文教卫生

   德格县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德格藏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藏区古代宗教文化。历史上境内藏文化学者云集。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方言为康区标准语言。德格藏区在挖掘、整理、利用古代藏医药文献,研制名贵藏药,医治慢性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大突破,为甘孜州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德格素有“格萨尔王故里之称”,格萨尔王传记在德格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德格县下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精博的寺庙,如宗萨寺,甘庆寺,砻雅寺,这些寺庙在藏区享有盛誉。民国时期,全县仅有小学3所,其中时办时停的2所。解放后,发生较大变化,至1990年已有小学26所,在校生2361人,小学教师234人;中学1所,在校高中生79人,初中生188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133人。有县医院、藏医院、区乡卫生院(所)等卫生医疗机构32个、床位92张,每千人有2.34个卫生技术人员。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已建有水泥球场4个,排球场5个,乒乓球场12个,棋类室30个,1050个座位的电影院1个,6个电影放映队,2个录像室,文化馆1所,图书室6个,藏书记处10余万册,建有广播站县1站、乡27站、村117站,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个。[2]

地方特产

   木香:为多年生草本,高1.5~2m,主根粗大。茎被稀疏短柔毛。茎生叶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100cm,宽15~30cm,基部心形,下延成不规贝勺分裂的翅状,边缘不规则倾波状或浅裂并具稀疏的刺,两面有短毛;茎生叶基部翼状抱茎。
  酥油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4]

旅游资源

格萨尔王故里——阿须草原

   沿省道216线向北,翻过海拔4800米的海子山,就踏上阿须草原的地界了。
  阿须草原位居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30公里,距离马尼干戈120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连接竹庆、浪多等地,总面积达八万五千多公顷。整个阿须草原山青水秀,地表坦荡,远处山峦环绕,著名的雅砻江穿流而过。
  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王出生成长并征战一生的主要地区,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岭·格萨尔王出生于公元1038年,逝于是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放牧为主,16岁赛马称王。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一生除暴安良,扶贫济弱,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岭葱”国。进驻位于阿须草原西北部俄支乡境内的故都“森周达则宗”。
  去阿须草原,途中要经过竹庆。在雪山白云下,坐落着雄伟壮美的竹庆寺庙,这里就是格萨尔藏戏的发祥地。沿竹庆上行约2公里,崇岭之间有一平台,相传是格萨尔王祭祀天神的地方,至今经幡飘舞不绝。过了竹庆,约行数公里,到名叫“三岔河”的岔路口,便是与石渠县的分路口,右行就进入阿须草原腹地。沿公路行进,可以陆续看见置于路旁的宁玛派祖寺协庆寺和位于浪多的冲通寺。过浪多,逆雅砻江而上,伴着滔滔江水,约行进14公里,就到了格萨尔王诞生地及格萨尔王纪念堂的地方——阿须,这里也是阿须乡所在地。
   阿须乡远离喧嚣的都市,民俗风情纯朴。金碧辉煌的岔岔寺就坐落在阿须乡集镇的西北方,与相距不到2公里的格萨尔纪念堂遥相呼应。岔岔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由甘珠大师创建。不远处的格萨尔纪念堂坐落在开阔的草原之上,依山傍水,景色迷人。纪念堂系在格萨尔王去世后,其后裔和将士们为了纪念他,在他诞生的青蛙石旁修建,作为其家庙。现在所看到的纪念堂是由巴伽活佛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纪念堂由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堂正中塑有岭·格萨尔王骑驹驰骋的塑像,靠背处塑立着十三位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将,其左右两旁分立将士及烈女。新落成的格萨尔铜像面朝东方,勒马而立,卓绝、威猛之形尽现。环顾四周,你不难分辨这里的山形地貌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其诞生地的描述如出一辙:
  要说觉如的出生地,
  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
  两个草坪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
  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
  左山矛峰是红岩。
  “觉如”就是格萨尔的乳名,“两水”指位于前方的雅砻江和自岔岔寺山脚下流淌而过的这条河流,在右下方交汇。“两个草坪”是指纪念堂坐落地和位于其东北方与打滚乡交界处的一片草地。
  纪念堂四周留有许多格萨尔王生前的踪迹。主要有:纪念堂西北角,有一形如青蛙状的大石,相传是格萨尔的母亲在此生格萨尔,因用力过大,不觉将大石蹬裂;纪念堂东北角的嘛呢石堆,是格萨尔出生后,其母将胎盘、脐带埋于此而受后人仰奉;其东相邻的岩石凹陷处,有一臀部印迹和脚印遗迹,相传格萨尔出生后不久(因其为莲花生、大世观音菩萨和白梵王三者的化身),此方的妖魔欲加害他,遂变成三只乌鸦袭击幼小的格萨尔,此时的格萨尔正于此玩耍,便立即坐于岩石处,蹬足张弓,将幻化的三只乌鸦射死;东北方向“两个草坪”之间突起的那片山梁,顶部平坦,相传是格萨尔父亲生伦王的私家城堡所在地,至今依稀可见城堡四方形建筑的基脚痕迹;在近处坡下,相传格萨尔母子俩曾在此住过;在城堡遗址处东南缘,有一处乱石凸凹嶙峋,深凹处形如肢体部位,相传因格萨尔出生,令生伦王另一妃嫔非常嫉妒,欲恃机谋害格萨尔,以免除“失宠”的危险,某一日趁四周无人,将格萨尔向此岩石处摔掷以致死,凯料连摔数次,岩石处已陷塌出多处格萨尔身体部位抗击的凹痕,而格萨尔毫发未损,此妃遂无奈而放弃;相对的正北方,有一大石块上留有一硕大的马蹄印,相传格萨尔王征战至时,他的神驹向东北方疾驰而过时,蹬踏此石而留下了印迹。
  我们再来看这四周的山形地貌,有许多奇妙之处。纪念堂正北面山顶上两行箭羽之路形如羽翎,相传是格萨尔王射箭留下的箭路;东北方的吉科村有一条山沟,是当时格萨尔母子俩被赶出时经过的地方,走时其母亲唤来了天神、地神和龙王,以保母子平安。其母大喊三声后,吉科的13条小沟均朝着他们母子俩行走的方向移动排列至今。
  在阿须草原乃至整个德格,随处都有格萨尔王的印迹,并流传着许多格萨尔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诞生在阿须草原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并广为传唱。《格萨尔王传》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为《荷马史诗》的56倍,约有一百五十万诗行。

德格藏传佛教文化

   进入德格县境,那猎猎飘舞的经幡,随处可见身着赤褐色服饰的僧侣,已经有了一种身入佛教胜地的感觉。在这里,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有康区著名的五所五明佛学院;是甘孜州18县里寺庙最多的地方,达到57座;在这里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格印经院。这一切都显示着藏传佛教在这块土地上的兴旺、发达、繁荣。
  在德格并存着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祖寺。有藏区噶举派(白教)祖寺八帮寺,该寺创建于1179年,有分寺200多座,为德格土司第一家庙;有康区萨迦派(花教)祖寺更庆寺,创建于1448年,辖7座分寺;康区宁玛派(红教)祖寺竹庆寺,创建于1685年,辖分寺200余座,是格萨尔王藏戏的发祥地;康区格鲁派(黄教)祖寺更沙寺,创建于1654年,辖分寺10余座;康区苯波派(黑教)祖寺丁青寺,创建于618年。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在这里各显异彩,为了发扬光大自己教派的影响,纷纷创办佛学院。于是德格有了在康巴地区五所著名的五明佛学院。一是竹庆寺协日森五明佛学院,建院有250年历史,属宁玛派,学者高僧多达600人,著作颇丰,影响整个藏区和印度、尼泊尔、不丹;二是宗萨寺康协五明佛学院,建院有130多年历史,系康区萨迦派最高学府;三是八帮寺五明佛学院,建院有120年历史,系噶举派唯一系统的高级学府;四是协庆寺五明佛学院,建院有120年历史,属宁玛派;五是丁清寺基扎五明佛学院,属苯波派最高学派,创建已有250多年历史。此五大五明佛学院均以“五明”学说为基础,学研内容涉及佛学、天文、诗歌、文学、医学、文法、历史、历算、绘画等内容,历年来培养了大批学者、高僧,为藏区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

   德格县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距县城63公里。沿途可观赏四川、西藏相连的金沙江大桥,逆金沙江而上,两岸奇峰异景,让人流连忘返。
  该风景区以卡松渡乡为核心,总面积29764.1公顷,林业用地面积7609.5公顷(森林面积4535.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3014.2公顷),非林地用地面积22154.6公顷,森林覆盖率15.24%。卡松渡与汪布顶、俄支、俄南三乡相连组成的沿江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总面积达到了323000公顷。
  区域内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以白唇鹿为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十余种,二级保护动物3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二种,野生植物有云杉、冷杉、铁杉、红豆、杜鹃、高山柏、虫草、贝母、红景天等,野生动植物资源达170余种。
  金沙江畔分布有很多的古碉,传说为岭·格萨尔时期所建,又传说是南下的蒙古人修建的。不少寺庙还存有岭·格萨尔时期的甲胄等文物古迹。众多遗迹有待考证和研究。宁多岩宫,位于卡松渡乡宁多村悬崖中间,其间一大山洞,洞内建宫,相传系岭·格萨尔王的爱妃珠姆的一个行宫。其岩宫们于悬崖之中,至今无人能攀登上去,但站在崖下,洞口腐朽的梁柱等历历在目。本地歌舞种类较多,旋律热情奔放,期中锅庄古朴刚健,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弦子悠缓、明畅,抒怀舞曲和舞姿变化多端,充满民族色采。民间故事流传甚多,其中以格萨尔和阿口登巴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冰川横陈、山峦逶迤,林莽纵横,三沟六瀑十二溪,风光旖旎,美境如画。俯瞰之,一片苍莽,波澜起伏,就象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林海中,川西云杉直插云端,松柏古木盘根虬枝,势透泼墨山水之神韵,却更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精巧,一派茂盛苍翠。这里不仅森林植被丰富,局部温湿气候也是各类动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
  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犹如一幅神奇的画卷,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屹立于长江源头,吸吮长江源头的清泉,没有遭受任何污染和破坏,保持着她原始自然生态植被,可以称她是“长江上游第一村”。

新路海雀儿山

   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巨鸟羽翼。处于德格中部地区,把德格一分为二,东部为纯牧业地区,西部为金沙江沿岸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德格县的分水岭,众多河流以山为界,呈梳状或树枝状分布,分别流入金沙江和雅砻江。
  雀儿山属沙鲁里山脉北段,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是典型的冰川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座,最高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终年积雪不化,是四川省第四高峰。雀儿山下的新路海风景区在川藏公路之侧,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新路海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新路海藏语各玉龙拉措,意为“倾心之湖”,相传格萨尔王传的爱妃珠牡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绯徊湖边留连忘返。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玉龙拉错”。玉龙拉错及周围生态原始、完整、晶莹的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粒雪直泻湖滨草原,极为壮观。湖泊周围由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蓝天白云,雪峰皑皑,冰川闪烁,青山融融,绿草茵茵,波光粼粼。湖岸珍禽异兽出没,湖中野鸭成群,鱼儿游弋,夏秋季节,山花烂熳,争芳斗艳,真可谓世间仙境。
  从东往西,沿着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蜿蜒曲折盘旋而上,你会看见那起伏不断,形状各异的山峰,它们有的象怪兽,有的像古堡,不一而同。“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仁爱的人喜欢山,到了这里你会一展丰富的联想,让思绪尽情飞扬。雀儿山山口,海拔4940米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和亭子,石碑上用藏汉文刻着山口的海拔高度,亭子周围挂满了虔诚信教徒和观光者留下的经幡和哈达。在大多数时候,你从这里经过,会看见许多人口中喊着“拉嗦”,手中抛出“陇达”的景观,这是信教僧众向山神祈求平安、祝愿过往行人的一路顺风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再往前,便是全国闻名的雀儿山五道班,这里的干部、职工不畏自然艰险,为确保公路畅通,长年累月坚守在这里,由于其突出贡献,多年被评为全国工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德华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站在这里,你会对雀儿山西坡的景色一览无余。仰视,是不含一丝杂质的碧空,悠悠飘浮的白云,让人神往。平视,沙鲁里山脉数十座巍峨的雪峰和几十条壮丽的冰川,在阳光下争奇斗妍。俯视,如巨龙的公路忽隐忽现,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山脚下那波光粼粼的小溪,如一条飘逸的玉带,一直延伸到天尽头。远视,沙鲁里山脉犹如巨人,莽莽林海,广袤牧场,大片良田和溪流恰似巨人的衣裙和飘带。这里你会有种思绪万千,忘掉了一切,包括忘掉自身存在,您会有一种您与自然已经合一的感觉。
  山南麓川藏公路北线899.5公里处,安息着为开辟川藏公路而英勇献身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一等功臣张福林烈士,烈士陵园占地70平方米。
  雀儿山有铜、铁、砂金、泥炭等矿藏资源。西坡4000米以下森林丰富,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柏等;3500米以下主要分布着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林中有獐、鹿、熊、豹、白马鸡等珍禽异兽。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用价值大。开放的德格诚请各位来此观光旅游和投资。

德格藏医药

  德格藏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代以前,德格地区只有少数初晓医道的僧侣分布于寺庙,藏医药发展十分缓慢。到十五世纪中叶(1450年),出生于西藏昂仁的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在德格修行期间,配制出主治胃病的“成道白色丸”藏成药,在他的影响下,德格地区的僧侣、学者开始较系统地吸收西藏地区的藏医药学传统理论。到了十八世纪初,德格地区的藏药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德格土司家族出现了极有名气的藏医药学者,十九世纪,德格地区藏医药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对藏医药有重大影响和深刻造诣的藏医学大师。在土司时期,德格地区藏医药取得了整个藏区瞩目的重大发展,成为南派藏区的发祥地。
  德格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藏医院,集藏医药之大成,不断研究和挖掘藏医药文献,1980年研制出在康区失传近百年“佐塔”名贵原料药之后,以“佐塔”和“八铁”、“八火质”为主要原料,研制了“珍珠七十丸”、“仁青常觉”等系列名贵藏成药,致使德格藏药闻名整个藏区,于1987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研单位。
  为了开发藏医药资源,发挥德格藏医优势,县藏医院在藏医药文献研究方面,对古典医学书籍和各类藏医药进行收集和贴标和登记造册,并将完整的37部古曲藏医药书版印制一套(共33072页)收存藏医院。二OO二年,藏医院收集的医学经典《宇妥元丹贡布八大秘笈》被国家列入保护遗产。

多瀑沟古韵

   多瀑沟系占地面积1112平方公里的生态峡谷地带,辖岳巴、达马、普马三个行政乡,西南边缘地带与白玉县接壤。整体外形有如浓绿厚重的叶片依附在多加木神山之中。延伸30余公里的麦曲河生态峡谷仿佛是幽深的叶柄。沿叶柄逆行而上,一路青山依依、溪水淙淙,林海莽莽,松柏灌丛苍萃欲滴,清凉之气使人忘却人间烦恼。夏季,点缀其间的杜鹃、桃梅馥郁飘香,秋季层林点染,泼墨出红、黄、绿交织的斑斓图景。洒满一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浓浓古意。栖息林间和闲庭信步于路房的野兔、马鸡、锦鸡等与过往行人相遇不惊,自得其所,不时还有画眉给你送来悠扬婉转的歌声。坳间,梁岗处星落着的温泉湖泊,若散落的珍珠瑰丽明净。尤以岳巴乡政府驻地附近的温泉池塘和百米飞瀑包融着温暖舒适和潇洒飘逸两类逸趣。相传在温泉池塘浸泡可除肌肤百病,然后又在百米飞瀑下淋浴可洗涤恶行邪念,重生智慧。
  进入多加木神山犹如误入美景博览园,叫人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的山峦、怪石、古树,让人浮想联翩。山峰之间云雾弥漫,如织如幻,传说中的“时光隧道”赋予了多瀑沟几多的飘渺幽远。移步可见的大小湖泊,像琥珀弥散其间,湖色随太阳照映,色泽变幻无穷,忽如跳跃的火海,忽如缤纷的棱镜,静时碧绿透明,各色锦鳞游弋湖边,动处云蒸气腾。其中有处最大湖泊,名谓江海。传说,在每年农历7月10日左右,所有飞禽将聚于此,并争相俯冲,海底寻觅神山赐予的圣食。夏季这里还是花的海洋,构织成神山颈子上的七色念珠。而多加木神山顶端则是叶片的叶尖,多加木神山用整个叶片似的身体荷载袒护着麦宿地区所有生灵的生息繁衍。而叶尖——即神山之顶则像忠诚的卫士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净土。
  在神山区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生长栖息。雪鸡、白唇鹿和铁杉、高山柏等,它们都是多加木神山的子民,遵守着古老的生命准则代代相传。

甲察城堡遗址

  甲察城堡位于龚垭乡拉翁通村丫口处的山梁上,城堡与古时中岭部落遗迹相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现在的龚垭寺庙就建在甲察城堡遗址上。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岭国所辖地区分上岭国、中岭国、下岭国三部分,现龚垭所在地为当时中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格萨尔王统一岭国后,派遗其同父异母的哥哥甲察镇守龚垭一带,直到公元1406年被德格土司家族取代为止。
  沿拉翁通村丫口小路盘旋而上,就到了城堡坐落的地方。在龚垭寺庙的墙体下半载和后山处,明显可见古城堡遗址的断坦废壁,排列不很规则,基脚处由于年代久远而变成了铁墨色。传说城堡的基脚是用“生铁”铸造的,故而坚固无比。甲察城堡正对着中岭部落遗迹,对峙的山梁上仍依稀可见部落城墙的雉堞和分置于东南西北方的四个防御古碉。
  站在甲察城堡上四周环视,在正南方山顶处有一个齐斩的凹痕,相传是甲察大将射箭留下的箭路,山腰间有格萨尔王护法长寿五女神佛塔遗址,傍河床之畔,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朝拜百姓如云。在城堡东南方山脚下,有八个错落排列的土堆,在最大的土堆上独长一株约10米的擎天古树,并且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甲察大将去逝后不久,托梦给其长子拉色加泽加说:在城堡山上,其中最大的那尊塔是我的心脏,我的灵魂化成一棵翠柏,在与你相伴……
  城堡东南方三山合抱处有一开阔的平坎,相传是甲察大将遇见神仙白梵天王的地方。以城堡为核心,顺河谷而下还有几处有关甲察大将的传说遗迹。距城堡10公里处的一山峰顶部,一直显现着甲察大将头带缨盔、北靠戈绒山的侧面头像往下不远,是一个叫“滴水崖”的地方,它坐落在山壁的崖石缺口上,相传是甲察大将的上师大喇嘛穷波尼玛降称辟谷修行的崖洞,至今仍有高僧来此闭关修行。这两处遗迹均坐南朝北,与城堡同一方面,并在同一条线上,再下行约5公里,河西岸对峙着群塔崖和甲察邛多崖。群塔崖的整个山体全由佛塔错落堆积而成,雨后方霁时最为明显,据说共有108尊佛塔,是甲察的大喇嘛修行成正果后的造化之物。而邛多崖则相传甲察大将凯旋而归至此,因屡战屡胜而欢歌痛饮,微醉时将酒碗抛向崖壁,留下碗痕而得名。因此民间传说取此崖石少量,可以作为酿酒的发醇物并保持酒质醇香。

错阿乡错通遗迹

  错阿乡是甘孜县进入德格的第一站,传说是岭·格萨尔王叔父错通的领地。
  相传,格萨尔深受叔父错通离间之苦,想驱逐错通出境,但又觉得错通毕竟是自己的叔父,下不了驱逐的决心。于是格萨尔想出一个办法,用一条马尾栓一对磨糌粑的石磨让错通扛在肩上,背上又让他背一袋园根种籽,在口袋底部戳一个小洞,要错通不断往东南方走,至种籽漏完,就可以到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错通就可放下磨子在那里定居下来。当错通走后,格萨尔请一大喇嘛作法,只要种籽没漏完或因转身回德格都不能取下肩上的石磨。当错通走后的第一个夜晚,自己想取下石磨休息时,发现石磨无论如何都取不下来,这时,才知道上了侄子格萨尔的当。为使种籽早日漏完,能放下石磨,错通只好不停地往前走。半年时间过去了,错通到康定地域,口袋的园根种籽也漏完了。
  就在种籽漏完的地方,气候十分恶劣,遍地草木不生,一气之下,他扛着石磨,日夜兼程,以园根为食,又回到了自己的领地错阿。此时,肩被磨烂,于是便在离错阿一公里远的温泉浸洗,伤口顿愈,石磨也只剩下一根马尾相连,待错通赶到格萨尔王爱妃珠姆家乡玉隆时,马尾因法力已尽而断。格萨尔无奈,只好留错通在岭国居住,后格萨尔称王,就派遣错通镇守错阿一带。
  现在在错阿境内,有错通王入教遗址和洗浴的温泉池,两个草坝是错通王迎接岭国大将和跳舞赏景的地方。再往前行,到达玉隆乡正对面,那里有一个夏洛牛场,是格萨尔王爱妃珠姆的家乡,依稀可见珠姆小时候的身影。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贸易通商古道,德格是茶马古道“康北线”的重要线路组成段。康北茶马古道晚于茶马南线,开通于清朝康熙年间、起自四川雅安、至康定(即折多),往乾宁(即八美)、道孚、甘孜、到德格、过同普(即江达、昌都,进入拉萨)。
  德格在整个康北“茶马古道”一线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德格不仅是“茶马古道”康北线上贸易的驿站和交通枢纽,也是转运入藏物资和贸易互通的边陲要塞,同时又是连通青海玉树,西藏同普、昌都的集散地。就茶马古道的初兴至今,德格已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茶马贸易历史。最初的茶马贸易只能用牦牛驮运货物,牛皮船渡江,商贾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交易,将马、牛、羊等畜产品、鹿茸、麝香、虫草等药材以一些土特产和手工艺品驮运出境,换回茶、酒、肉、盐、纸、墨、衣物等生活用品。当时的贸易中心在今康定(折多),贸易往来的600公里古道上马帮的铃声四荡不绝。
  德格历史上,以茶马古道为贸易通道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商贾主要集中在中、上阶层人士中,德格土司和几大头人是德格茶马贸易的代表人物。同时从事茶马商贸易活动的还有今八帮寺、竹庆寺、协庆寺、宗萨寺、俄支寺、龚垭寺、拉呷寺、腰热寺、呷绒寺、岔岔寺、满金寺和丁青寺等数十个寺庙。汉茶进入德格,由于起初茶的数量有限,必然产生了需求上的等级划分,即最初是土司、头人、富贾才能喝茶;低层百姓无权喝也无力购买(交换);在这种大的等级区分之中还包含着另一种小的等级之分,即以家庭为单位的内部等级之分:家中长辈和男士优先,小孩和女性只能偶尔喝到。经过近千年的漫长过程,汉茶得以普及后,这种等级之分始告结束。
  在德格的茶马贸易过程中,位于马尼干戈乡与窝公的格宗神山相邻的一片草原开阔地带,是县境内商贾们清理、囤集、交易货物最大的一个转运点,其它如龚垭、麦宿、阿段等地也零星散布着几处较小规模的临时交易地点。同时,个人之间的交易往来也很频繁。在茶马贸易的鼎盛时期,德格的茶马贸易就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集市规模。
  随之茶马贸易的日趋繁荣,老百姓对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品茶、论茶以茶待客,以茶养生成了寻常百姓家的风尚。在德格茶的饮用方法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开水冲泡饮用;2、熬十几分钟后,滤掉茶叶再喝;3、熬后加碱凉干,以备冲泡;4、用茶叶同以往的代用草根混合冲泡饮用;5、将茶叶捣成粉沫,冲水喝;6、熬好的浓茶兑开水调配后饮用;7、茶瘾较大者(以老年人居多),直接咀嚼干茶叶,再用水服下。在茶的改进制作上,还有酥油茶、奶茶、油茶等不同调制方式,可谓是为藏族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虽然现在已不能再显茶马贸易的情景,但这种沉淀深厚久远的茶文化必将随着国道317线交通的发达得以更深的挖掘,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

德格县龚垭乡春秋时期石棺墓群景观

  走进德格,除了众多的自然景观,还有数量众多的人文景物。从县城沿色曲河下行的30多公里,在龚垭乡喇格村的半山腰上,有一处石棺墓群。此石棺墓群历史悠久,充满神秘和疑问,据考证,石棺墓群形成于春秋至西汉时期。
  古墓群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有几百座之多。各墓之间的间距也有考究,排列整齐,方向均头西脚东,墓长2米左右,短的仅为1.4米,宽为45厘米的条穴土坑里,土坑上均覆以石板。在墓群中曾发掘出少量的砂墨陶罐及古瓦片、砂陶片。这些古物可让你领悟远古部族人群生产、生活及风俗文化概貌。在部族葬俗文化的佐证中,你可以过一把考古的瘾。

“睡佛”及“一线天”景观

  雀儿山脚下,穿行柯洛洞到德格县城是一条横贯五十余公里的大峡谷。最窄处峭壁对峙,有如斧削,直刺云霄,壁间相距不过10米,是“一夫当差、万夫莫开”的绝壁雄关。壁顶林海莽莽,到柯洛洞仰望,有“睡佛”合十向天、云崖上松杉倒挂,虬枝盘亘,飞流直泻,脚下激流涌动,偶有门扎寺钟鸣声回绕壁间。在当地民间,此峡谷还有一个神秘而感人的传说。
  相传岭·格萨尔王崛起于阿须草原后,率军征战。当率诸将士向德格方向进发时,历经千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雀儿山,前方山峦高耸,绝壁横阻,已无道路可行。格萨尔在柯洛洞屯兵数日,难以前行一步。格萨尔焦虑万分,夜不能眠,至第五日后半夜,格萨尔王靠在虎皮座上迷糊之际,耳边传来佛祖的法渝:“明晨太阳初升之际,登高远眺,我将给你一条通往善地之路。”
  第二天一早,格萨尔王登上后山,极目远眺,猛然间发现佛祖正仰天合十于西南之巅。格萨尔王立即传令众将士向南进发,及至山脚,一道亮光直通善地,只见山崖已被佛主用手壁开一条通路,两边峭壁如斧壁刀削,仰望也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空。
  此峡谷最窄处称“一线天”,整个峡谷本地上称多尔加沟。现在人人称多尔加生态大峡谷。

川藏要塞第一关——金沙江岗拖大桥

  这里距德格县城约25公里,我们面前这座大桥,便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咽喉--金沙江岗拖大桥。
  金沙江岗拖大桥于1956年在前苏联道桥专家协助下建成,桥宽4.8米,净跨100米,荷载15吨。是金沙江上游第一座大桥,也是川藏两省区交界处的咽喉要道。因其地位重要,此桥常年有一个班的驻军守卫。桥两岸山峦对峙,桥体如飞虹横空直跨金沙江。四十多年来,大桥为巩固藏区稳定和促进边陲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默默地担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祖国繁荣的一座里程碑。

岭·格萨尔王故都森周达则宗

  依据史料考证和学术界评定,迄今为止世上最长的史诗是《格萨尔王传》,为《荷马史诗》的56倍,其主人公格萨尔就出生在德格县阿须乡的吉苏雅格康多。岭国时期,部落众多,群雄并起,格萨尔以其非凡的智慧与勇敢,一生驰聘疆场,东征西讨,创立了岭国,建都“森周达则宗”。
  岭国的都城叫森周达则宗。它位于德格县西北部的俄支乡,距乡政府11公里,距县城224公里,距格萨尔出生地88公里。森周达则宗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四面都有城墙,现有少部坍塌,大部分保存完好。森周达则宗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43143平方米。城外围的东、西、北三方各有一个用土夯筑而成的岗楼。岁月流逝,风雨侵蚀,但城墙基石上的格萨尔雕像依然清晰可辨。城中西南方是松石九梁大宝帐。传说是内务大臣办公之处。至于格萨尔召见大臣,发号施令的宫阙在哪里?我们只有借助《格萨尔王传》来推测和想象了。
  森周达则宗选址科学,宜于攻守;工程浩大,布局巧妙。我们能从中看出岭·格萨尔鼎盛时期的繁华。这里曾产生过“巨象吻宝瓶”、“奇香树治病”、“鲲鹏写《崩》经”、“铜镜照地”等传说。

德格八邦寺

   康巴古建筑典范,康巴民族绘画艺术之乡。德格八帮寺,距县城108公里。这里山峦峰回,远离尘嚣,森林茂密,幽静宜人。八邦寺是噶举派红帽系祖寺。寺庙坐落在八帮乡政府侧边,座北朝南,是一幢大型四合院式整体古建筑。始建于1179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寺庙建筑主要由殿堂,转经廊、藏经阁、僧塔等几部分组成,布局空间富于变化,层次井然,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寺庙还设有印经院一所,佛学院一所,静修院三所,寺存佛学、诗明、天文、历算、法学等著述林林,收藏丰富。
  八帮寺集康巴寺院建筑特色与民俗建筑特色于一体,融藏族绘画与雕塑于一身,看上去古朴庄重,高大雄伟。其主殿雄奇壮观、金碧辉煌、傲立苍穹,四周宅院星罗棋布,经幡交织其间,褐红色高大的主建筑,与四周白色宅院,错落参差,显露出一派佛教圣地的肃穆超然。
  步入大堂内,穹顶高古,富丽堂煌,四壁有古壁画,雕刻栩栩如生。寺内高僧云集,传道布经诵咒朝拜者络绎不绝,整个寺院经声终年朗朗。
  八帮寺的民族绘画在继承苯波派、门派、噶派绘画基础上,衍行出一枝独特民族画派。盖壁画、崭画、雕刻画、雕塑、堆画、文印画、铸横画、曼荼罗画、细沙画、四文诗画、调片画、酥油画等十二种分派。绘画的原则是:一、画题融天、地、人、神为一统赋以情景故事,集于一帧,相似于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二、强调对称、均衡、疏密的布局关系,偶有倚侧之巧;三、色彩多用三原色、二次色,注重明丽华贵的视觉效果,画风典雅凝重而不失鲜活灵动之美。从而开创德格藏绘画独一无二的风格,遂为藏区绘画的典型代表。
  称为“神奇画师”的德格藏画奠基人通拉泽翁一生潜心画学,吸另派之长为己用,致画不辍,会堂育教,不仅画作颇事,且桃李满天下,垂名于中华民族绘画之林中,他的画“不需要任何开光仪式,本身就有这种神气和灵气”,为德格藏画艺术的发展大有功劳。[5]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